电影涉过愤怒的海故事剧情 https://www.touzitop.com/ysxm/10492.html
文|那年美美
本文纯属原创,感谢评论与转发!
『【美美谈情感】,每天趣谈人物,社会,热点等情感新鲜事。在这里,有故事、有观点,有逻辑、有深度,期待您的关注!』
这个夏天,还没等暑假防溺的钟声敲响,从成都某河边传来的一声凄凉的哭喊,就率先把所有父母的心揪了起来。
6月22日下午,一位穿着白衬衫的中年妇女,在众人的搀扶下,缓缓走向家门口的一条河,面向河滩中央大声呼喊。
那声音,悲痛而又绝望。
而她口中呼唤的,是她16岁独子的名字。
原来,6月20日下午,这名男孩在自家楼下的篮球场打球,忽然听到附近河滩边有两名女生在大声喊“救命”。
男孩二话不说,丢下篮球,拔腿向河边跑去。
他顺着两个女生手指的方向,看到湍急的河水里面,貌似有个人影正在拼命扑腾和挣扎,眼看就要被河水冲走。
善良的男孩来不及多想,毫不犹豫就跳下河救人。
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,掉入河中的,原来不是一个人,而是一只小狗。
可这时候,汹涌的河水,已经把男孩瞬间淹没。
一个1米9高的少年,就这样消失了。
救援队和男孩的家属,经过两天两夜的打捞,直到6月22日下午3点左右,才发现了男孩的踪迹。
可遗憾的是,他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。
讲真,看到这个消息,所有为人父母者,都会感到痛心。
花一般的年纪,父母耗费一辈子心血培养出来的优秀孩子,就这样为了见义勇为,永远地离开了。
而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,他用生命去换的,不是一个人,只是一头狗。
可想而知,男孩的父母,余生将在暗无天日的痛苦中度过。
而母亲绝望呼唤儿子的那一声哭喊,让无数人潸然泪下。
很多网友纷纷表示惋惜:
让人唏嘘。
有律师称,不论这名男孩在施救时,是明知“救人”还是“救狗”,都可以构成见义勇。
可一个刚刚还活蹦乱跳的男孩,一个身为家中独子、载着全家人希望的少年,却因为下河救一只狗,失去了年轻宝贵的生命,这样真的值得吗?
搁谁,都会想不通。
那谁又该为少年的命买单呢?
众人的怒火,自然而然指向了当初呼救的两名当事女生。
而关于这两名女生,有两个不同版本的说法。
一个版本说,女生喊的是“救命”。
另一个版本则说,女生喊的是“救妹妹”。
有意思的是,两个版本都有目击者。
据在场的人说,当小狗落水之后,两名女生向路人求救,第一个人拒绝了。
就在两名女孩继续呼救的时候,这名16岁男孩挺身而出。
可当他跳入河中被大水冲走后,两名女生并没有留下来陪同救援人员一起寻找,而是当即离开了现场。
也正因为如此,事发后,两人遭受了铺天盖地的网暴。
有人情明里暗里地诅咒她们:
“这名男孩一定在那边等着两个女生。”
“希望那两个女孩余生都能睡得安稳。”
有人用道德标准唾弃她们:
“我去,这俩女的也太下头了。”
有人给女生的行为定性:
“这两个女的就是在误导救人,相当于间接杀人。”
“狗自己会游泳的,喊什么救命,这属于谋杀。”
“不管知不知道是狗,没有同那两个女生对话,男孩不会跳下去,说明对话内容存在诱导。”
“女的是不是骗男孩说人掉进去了?”
也有人叫嚣着让女孩偿命:
“有证据给女孩留案底吗?要为害死别人付出代价。”
“我靠,让女的偿命吧。”
“好好的孩子,被你一声救妹妹害死。”
有人决定把女生人肉出来:
“就想问,跑路那俩人找到了吗?”
“有没有好心人把那俩女的人肉出来?”
还有人觉得这两名女生的可恶程度,几乎可以和刘鑫一比高下了:
“先是以救妹妹骗人救狗,男孩救完狗,这俩女的又直接跑了,完全不顾男孩死活,这么强大的心理素质,唯有刘鑫可以匹敌!”
甚至有人公然喊话两名女生,暗示只要她们敢露面,众人绝对不会对其手下留情:
“两个仙女现在怎么样了?没被网暴吧?没自杀吧?请务必让她们出来发声,不然我不相信她们是安全的。”
“本不想网暴她,但她要是真的说了救自己妹妹,那还是网暴吧。”
不难看出,大家对这两名女生,可谓是痛恨入骨。
谩骂声,威胁声,讨伐声,声声入耳。
其实,可以理解网暴者的心情。
我们都无法忍受,一个鲜活的生命,就这样无谓地牺牲在眼前。
而且,还只是为了救一条狗。
无论我们是作为一个旁观者,还是为人父母者,都无法去接受这样的事实。
可有没有想过,网暴两名当事女生,就能挽回男孩的性命吗?
我们慨叹这件事,背后的初衷,不就是维护我们作为人的那一点善良吗?
可如果这种善良,是建立在伤害另一个人的基础上,那我们跟这两名女生,又有什么区别呢?
虽然男孩的溺亡,是因这两名女生而起,但女生也没预见到这种后果,更没有人为制造这种后果的动机。
我们觉得她们罪不可赦,可恶至极,可网暴除了加重她们的负罪感,还可能会导致新的悲剧。
如此,我们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恶呢?
其实,我们与恶的距离,如此之近。
近到一口一舌,一指一弹,就能引发命案。
这种命案,不见血腥,不见刀刃,却无比致命。
也许,这样的呼声,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听到。
有的人即便听到了,也会假装听不懂。
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里面,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:
他们明明生病了,却不认为自己有病。
他们明明网暴了,却依然觉得别人可怕。
殊不知,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,不是悲剧本身,而是那些沉浸在悲愤情绪里的不理性的声音。
试想,如果女孩自己跳下水去救狗,造成了溺亡的后果,是不是网暴者又要扭转矛头,针对那些冷漠的路人和旁观者,其中包括这名16岁的男孩呢?
可现在溺亡的,是这名16岁男孩,所以大家又反过头来,去网暴这两名女生。
说白了,在网暴者的认知里,谁是受害者,谁就是无辜方。谁是幸存者,谁就是过错方。
在这个场上,总有一方逃不过网暴。
何其荒唐。
讲真,出了这样的事情,每一个人都无比痛心。
但我们能做的,是让更多的人认识到,如何学会在仁和义的边缘,既成全善良,又保护自己。
而不是以暴制暴,去制造另一起悲剧。
因为下一个受害者,可能是你,是我,是我们所有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