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语成语:倒行逆施

限行信息查询

伍子胥曰:“为我谢申包胥曰,吾日莫途远,吾故倒行而逆施之。”

----《史记·伍子胥列传》

伍子胥,楚人也,名员。员父曰伍奢。员兄曰伍尚。他们的祖上有个叫伍举的,是楚庄王的大臣,以敢于直言劝谏,声望显赫,所以他的后代在楚国也就很有名气。

楚平王的太子名叫建,平王派伍奢为太傅,费无忌为少傅。然而费无忌却不忠于太子建。后费无忌多次谗言,平王终把伍奢,伍尚杀害,伍子胥逃亡。

后楚平王死。当初,平王从太子建那里夺走的秦国女子生下的儿子叫轸,等到平王死后,轸便即位为王,是昭王。吴王僚趁着楚国有丧事,派遣两位公子率军去偷袭楚国。楚国派军队堵住了吴军的后路,使吴军无法退回。吴国国内空虚,公子光就让专诸突然袭击刺杀了吴王僚。公子光自立为王,就是吴王阖闾。阖闾做了吴王,志满意得,就召回伍员任命他为“行人”之官,参与国家大政的谋划。

阖闾九年,吴国的大军乘胜前进,一连打了五仗,兵临郢都。己卯,楚昭王逃离郢都。庚辰,吴王进入郢都。

当初,伍员与申包胥是好朋友,伍员从楚国出逃的时候对申包胥说:“我一定要颠覆楚国。”申包胥说:“我必定能使楚国传承下去。”等吴军入郢,伍子胥到处搜寻昭王,无果,他就掘开平王墓,拖出尸骨,鞭尸三百,方才住手。申包胥此时也逃出郢都,躲于山中,派人对伍子胥说:“你这样报仇,未免太过分了!我听说,虽然人多势众,一时或许能胜过天理,但天理最终还是要获胜的。你从前是平王的臣子,曾经亲自侍奉过他,现在竟然鞭打死人,这岂不是不讲天理?”伍子胥对来人说:“代我向申包胥致歉吧,就说我因为年事已高,而报仇心切,就像眼看要日落西山,却仍路途遥遥,所以才做出这种倒行逆施的事情来。”(出处,实际上和现代的意义不一样,此不做贬义)

两年后,吴王阖闾派太子夫差率军进攻楚国,占领了番。楚国害怕吴军又要大举入侵,就迁离了郢都,迁都到鄀。这时期,吴国由于有伍子胥、孙武出谋划策,西面打败了强大的楚国,北面威震齐、晋等国,南面降伏了越人,最为强盛。

补充: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的端午习俗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。吴王阖庐死后,其子夫差继位,吴军士气高昂,百战百胜,把越国打败。越王勾践请和,夫差许之。子胥建议,应彻底消灭越国,夫差不听,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,夫差相信谗言赐子胥宝剑自刎。子胥本为忠良,在死前对邻舍人说:“我死后,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,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”。夫差闻言把子胥之尸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。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,化为涛神。吴国百姓感念伍子胥的爱国忠烈,哀而祭之,此后每年的端午节都要纪念他。

倒行逆施,原指做事违反常理,不择手段,不一定为贬义。但在现代汉语中多指违背社会正义、时代进步或民众意愿的行径。“天下大势,浩浩荡荡,顺之者昌,逆之者亡”,历史的进步是在螺旋中上升,有起有落,有沉有浮。共勉。

上一篇:

下一篇: